新闻资讯 NEWS
华体会体育清晨时分,69岁的长宁区金虹苑居民周其云喜欢站在常馨生境花园的水木廊上。透过狭长的观鸟窗口,他时常能撞见五六只翩飞的白鹭在陆家浜河的水面上跳起一支优美的芭蕾。但令他印象最深的,是一只被雨淋湿的夜鹭飞到木桩上停留了片刻。
周其云并不知道夜鹭从何来,又会往哪去。“也许只是飞累了,在花园里歇歇脚。”那时,生境花园成为了他与夜鹭生活轨迹的交叉点。他小心翼翼地与夜鹭保持着一段适当距离,用手机定格下它的风姿。夜鹭未被惊扰,悠闲地舒展着它黑色的羽翼。短暂休憩后,再次飞向天际。
在长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场景并不鲜见。2019年至今,13个已建成的和10个尚在建设中的生境花园分布于居民区、商圈与学校,既是城市大型斑块绿地的“踏脚石”,也是社区居民“沉浸式”绿色自治载体,还是城市生态文明实践的创新模式。
生境花园,顾名思义,是将“生境”与“花园”融合在一起,打造“具有栖息地功能的花园”,既能够提供生物生存环境,又兼具观赏、休憩和户外活动华体会体育。
2017年,为探索在高密度城市中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方式,大自然保护协会(TNC)启动“上海生境花园项目”。经过考察,他们发现长宁区整个地形呈长条状,绿地斑块较多,还有中山公园、动物园等生态资源,通过和合作伙伴的沟通将生境花园的理念带进长宁社区,希望通过生境花园连通区内各个绿地斑块。
TNC上海负责人俞霖琳设想,若是能在城市角落里给鸟类、蜜蜂、蝴蝶等城市生物提供一个休憩、生存的空间,它们就能够在高密度的城市中栖息繁育。因此,生境花园能够保护城市中生物多样性,让它们能够更好地抵御环境的影响。
两年后,在距离上海动物园及外环绿带两公里处,长宁首个生境花园——虹旭生境花园的诞生,让长宁区城市更新和低碳项目管理中心主任冒勤看到了城市内部生物多样性建设或提升的可能性。
抱着构建生态“踏脚石”的想法,长宁区与TNC携手各街道将小区的边角料、闲置绿地更新改造为城市角落里的“自然保护地”。截至2021年8月,长宁区先后建成8个社区生境花园,总面积约3559平方米,共监测到26种鸟类、40余种传粉昆虫、3种蛙类及4种小型哺乳动物,为城市野生动物提供食物水源的庇护所达40多种。
俞霖琳介绍,生境花园遵循生物群落的自然规律,围绕五大原则——使用本地植物,杜绝外来入侵植物,丰富植物群落,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以及为城市野生动物提供辅助的食物、水源或庇护所。为了弥补人为干涉导致食物来源的缺失,生境花园设计时格外注重不同季节植物种类的搭配,根据不同季节、不同生物的需求来提供食源、水源。
“生境花园的建设十分注重内部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并不是给野生动物简单地造一个家。”俞霖琳说,比如,在即将开园的虹桥南丰城丰尚园生境花园里,有一动一静两个水池,“动”与“静”各有讲究。动池模拟小溪的涓涓细流,给鸟类提供洗浴空间,静池则是蝶类、蜂类生物的水源。静池虽静华体会体育,却也并非一潭死水,而是配备了莲、荇草等具有净化功能的植物,既净化池水,又是蝶类、蜂类,甚至蛙类生物的休憩站。此外,水池边石块的大小、排列组合的顺序等细节都综合考虑了不同生物的需求。
在冒勤看来,生境花园是城市中人与野生动物共享同一片天地的“秘诀”,更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个生动缩影。城市的生活环境看似与自然的生存法则相悖,却通过“时空错位”的方式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
白昼的常馨生境花园里,从不缺人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但每到傍晚6时,天色渐暗,关上大门,人们不再涉足静谧的花园时,属于野生动物的生活乐园才真正回归。而在南丰城丰尚园生境花园里,一堵灰色的观察墙将野生动物的生活空间与人的活动空间切割开来,墙上大大小小形似“望远镜”的洞口是人与野生动物生活的唯一交点。
“人与动物互不打扰,却能各取所需、互利共生,生境花园的存在就是人与自然的共生之道。”冒勤说。
在考察虹旭生境花园时,另一点吸引冒勤的,是生境花园鲜明的社区功能显示度。生境花园设计时结合了各个社区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特点,从前期对方案设计提出意见、施工建造适度参与到后期运维自主管理都充分融入了社区营造与居民参与的理念。
常馨生境花园以“乡土文化”为特色,利用本土植物培植还原土地原有生态系统,不仅设有种植园、枯木游戏场、阳光议事厅、水木廊·观鸟台等多个空间板块,还兼顾到生物栖息和居民观赏、休闲等多种诉求。
周其云是常馨生境花园居民自治团队的负责人,他回忆,在金虹苑建设生境花园前,这里曾是一间破旧的水泵房,周围堆满了各类废弃垃圾,小区居民从来都是绕道而行。如今,这个老旧小区的角落蜕变为城市更新中“微改造”的成功范例,提高了附近居民的幸福感。周其云也从一名在家都养不好花草的“门外汉”,转变成为对花园里的大部分动植物都了如指掌的生物“达人”。每天早上7时半,周其云带领居民自治团队的成员轮流浇水、拔草,为花园创造更良好的生态环境。
图说:忆·生境花园NANAS GARDEN体验种植区。新民晚报记者 刘歆 摄
距离常馨生境花园5分钟车程的“忆·生境花园”于今年5月底刚建成,呈现出迥然不同的风貌。它结合程桥二村小区周边的养老资源,运用“开放式养老社区”理念。花园中的NANAS GARDEN体验种植区,是由一位认知症患者奶奶的画“秘密小姐的花园”启发设计,让花园既是野生动物的庇护所,更是调动五感的自然疗愈花园。
“忆·生境花园”同样建立了一支40余人的志愿者团队华体会体育,每天上下午值班两小时,既负责料理花草华体会体育,又保障居民安全。“整个团队以老年志愿者居多,但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尤其是一些关注自然科普教育的亲子家庭。”程家桥街道自治办工作人员陈琪介绍。
此外,依托社区营造、自治管理、自然教育等方式,各社区结合自身生境花园的特点,在街道、共建单位和社会组织的支持下,自发组织了一系列生态文明实践和自然教育活动,为城市居民打开了一扇生态之窗。同时,长宁区生态环境局以生境花园为载体,还推出“生境课堂”项目,进行网上直播,将自然教育从社区辐射到全区,乃至全市全国,更生动地帮助城市居民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更科学地保护城市中的自然。
连点成线个社区生境花园建成后,冒勤意识到生境花园对于整个长宁只是孤立的小小的点,不可能无限建设,必须科学性系统性经济性考虑。当了解到“生态廊道”的理念时,他将其与“生境花园”巧妙地勾连起来。“如果把生境花园连点成线,就能一直向外延伸,建立起供鸟类与昆虫等生物飞行的生态廊道,增加生态系统的连通性,进而将孤立的生境斑块与大型的种源栖息地相连接,促进城市中的生物多样性。”冒勤说。
而这一想法,与TNC想要打通长宁区各个绿地斑块连通性的初衷不谋而合。明晰了“生态廊道”的构想后,生境花园建设方位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我们作了生境花园点位布局的空间规划,通过区分高层住宅区与低层住宅区、周边是否有河道,并叠加人类活动、区域商圈密集度等要素华体会体育,形成了生境花园建设的阻力分析图,进一步确定点位布局能够构成为连通全区的生态廊道。”冒勤解释。
今年5月,由长宁区城市更新和低碳项目管理中心联合上海市规划院发展研究中心共同绘制的《长宁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绿图》发布。该图不仅展示了生境花园点位,还标出了长宁现有的栖息地、生态廊道、主要迁移路径等,为生境花园网络提供了科学指导,也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参考。今年8月,《长宁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网络与生境花园行动方案研究》通过行业专家评审,为长宁区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科学支撑。
俞霖琳认为,尽管生态廊道的长期效果仍有待验证,但长宁区迈出了城市中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一步。反之,生境花园于城市而言,也有其重要意义。城市居民可能天然地认为人才是城市的主导者,但实际上,当看到五彩的蝴蝶,听到清脆的鸟鸣,甚至行走于林荫下时,早已被动地与自然相处。而生境花园不仅满足了野生动物的各类需求,还提供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方式,既让城市居民适应了野生动物在城市中的生活习性,更有效地避免了两者可能出现的潜在矛盾。